本覺上人書
本覺上人書
重報恩之釋子所崇,既表師承有序,又示崇敬師恩。本山各寺院庵堂繼承漢傳佛教傳統(tǒng),立有祖堂,以便朔望禮拜,歲時祭祖。前后兩寺更對道行、有功于寺院之住持專立公堂;對復興護持三寶有功之檀越立詞供像,以使后人于祭拜之時,發(fā)見賢思齊之心。
祭祖?zhèn)€人的則有永悟公堂、別庵公堂、通智公堂化聞公堂等。奉把檀越的則有副帥何公生祠、黃公祠、前、后的寺之藍公詞、法雨寺陳黃二公詞、施公生詞等。民同間只存少數(shù)詞學和公堂,其后漸圮毀?,F(xiàn)除二大寺仍有祖堂外,其余庵院尚無祖堂恢復,三大寺的祭祖,也只在歲時大節(jié)和重要活動時才舉行。掃塔古制在冬兩次掃塔,以為不忘祖恩,并載入寺規(guī)。《普陀洛迦新志》卷八《法雨寺規(guī)制》中有:“開山祖塔,木本所在,每歲冬二十四日,春清明正日上午,集各房靜室拜掃。若普同塔、蘇公塔、明公塔,隨例舉行。下午,則常住人眾拜舍利塔,各房靜室從便。若屬中興子孫,系鐵祖法派者,隨班俱集。"“觀音洞扣公塔,兩節(jié)于禮祖次日,住持領眾拜掃。"這是與祭祀并行而相得益彰的傳統(tǒng),本山歷來重視。
同時,普門、地藏、普賢、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(jīng)懺,寺內(nèi)燈燭輝煌,通宵達旦。香會期間,各地信徒及旅游觀光者常達一二萬人。
在葬儀中擔任導師之人,稱為佛事師。于禪林中之三佛事(奠茶、奠湯、秉炬)、五佛事(起龕、鎖龕、奠茶、奠湯、秉炬)、九佛事(入龕、移龕、鎖龕、掛真、對真小參、起龕、奠茶、奠湯、秉炬)等,分別由三人之佛事師、五人之佛事師、九人之佛事師負責。又在葬儀、中所得之金錢,稱為佛事錢。敕修百丈清規(guī)卷七板帳式之夾注(大四八·一一五○上):‘仍量唱衣錢多寡,則排日、表嚫、諷經(jīng)、看經(jīng)、添奠茶湯、轉(zhuǎn)龕骨等佛事?!謱敕鸱ㄖ奖悖Q為佛事門或莊嚴門。[禪苑清規(guī)卷四殿主鐘頭、行持軌范卷三喪儀法、臨濟錄示眾]
-/hbaifeg/-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(wǎng)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